書名:貝賽尼家的姊妹

作者:蘿拉.李普曼

出版社:漫遊者

出版日期:2008.10.23

當真相如此遙不可及,
失去了你們,人生該如何繼續下去?
就算要再傷一千遍的心,

我還是希望有個答案

「我打算說出一個名字。」
「妳的名字?」
「先別這麼想。我只是打算說個名字……」
「嗯?」
「一個妳會知道的名字。或許不知道也說不定。就看我怎麼說,我怎麼講。有個女孩,她死了,大家都不意外。這麼多年以來,他們早就相信她死了。但是還有另一個女孩,她沒死,這是比較難解釋的部分。」
「妳是──」
「貝塞尼家的女孩。一九七五年,復活節週末。」 

 

 

有些小說有精彩的佈局與吸引人的謎團,有些小說有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感人的力量,而有些小說,既有引人入勝的事件,又有觸動人心的情感描寫,《貝塞尼家的姊妹》,就是這樣一部小說。

 

一九七五年,一對十幾歲的姊妹珊妮與海瑟,在週六下午於人潮洶湧的購物中心失蹤,從此毫無音訊。突如其來的悲劇,讓她們原本感情已出現危機的父母婚姻正式破裂,二人懷著這個巨大的傷痛與無解的謎團各自生活。誰知三十年之後,一個在車禍現場企圖逃逸的驚慌女子,卻說自己是當年失蹤的妹妹海瑟,她的出現,再度啟動了這個塵封懸案的調查,曾經負責此案的退休警探、已移居墨西哥的母親、現在從事調查的警察、負責照護神祕女子的醫院社工,以及為她辯護的女律師,所有過去與現在和事件相關的人們,圍繞著這名女子展開層層追索,終於逐步揭開事情的真相。

 

從第一章開始,神祕女子的言行,就給整個故事帶來一種懸疑的氛圍,隨著故事推展,更是拋出了一個又一個謎團:為什麼那名女子知道三十多年前的店舖位址和地名?為什麼她能細數當年貝塞尼家發生的大小事情,知道一般人不可能得知的細節?為什麼她聲稱自己是三十年前貝塞尼家失蹤的妹妹海瑟,卻沒有任何身分證明,也不肯說出她現在使用的身分,所開的車登記的名字還屬於一個行蹤不明的女人?為什麼事隔這麼久她才打破沉默?而這些年來她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?最重要的是,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 

在現在的調查過程中,作者不時穿插了失蹤當日他們一家四口各自的思緒與活動,父母對女兒們各種瑣事的回想,以及神祕女子某些不為人知的過去,當真相大白那一刻,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震撼萬分,然而仔細回想之後,可以發現作者在今昔敘述中暗藏伏筆的巧妙,不管是姊妹的個性、相處的情況,還是對失蹤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線索暗示。當讀者終於得知那令人心痛惋惜,卻又合情合理的謎底時,才知道三十年的分離與情感煎熬,竟是源於一場平凡的對話、一時的衝動念頭,和一個難以預料的意外,讓所有事情像一列失控的列車,朝無可挽回的方向發展,也影響了所有關係人的人生。

  

《貝塞尼家的姊妹》是蘿拉李普曼第三本獨立作品,也是她躍登暢銷作家最成功的一本書,雖然在此之前,讓她聲名大噪的「黛絲探案」系列和前二本獨立作已屢屢獲得各大推理獎項的肯定,例如安東尼獎、愛倫坡獎、夏姆斯獎、阿嘉莎獎、巴瑞獎、尼羅伍爾夫獎、麥卡維提獎等,然而本書去年在美國一推出後,除了登上各書店排行和暢銷書榜,同樣也是入圍與得獎記錄輝煌,值得另闢章節介紹一番。

 蘿拉.李普曼的敘事功力不只在其擅長的推理佈局上,她一方面利用離奇的失蹤案件和重重疑點吸引讀者,一方面透過人物的寫實刻畫和情緒共鳴讓人融入故事、捨不得放下書本。讀者不一定要有跟小說中人一樣的經歷,也能被作者的心理描寫所感動,甚至對角色們的遭遇和心情感同身受。
 

一部小說如果只有精彩的謎團與高明的佈局,沒有能觸動人心的情感鋪陳,彷彿一道好菜只有入口剎那的驚豔,缺少了讓人吮指回味的餘韻,未免美中不足。曲折離奇的情節,石破天驚的詭計,或是拍案叫絕的結局,這些都能讓人甫閱畢一本書時回味再三,甚至被某些讀者當成決定一本書好看與否的關鍵,但情緒的經營和對角色的共鳴,才是決定一部小說是否雋永的因素。我想,這也是《貝塞尼家的姊妹》之所以獲得眾多讀者票選、評論家讚揚與獎項肯定的原因吧。

 



蘿拉.李普曼


生於1959年,曾在《巴爾的摩太陽報》擔任記者達十二年之久,後轉而嘗試小說的創作。1997年出道至今,發表了十部「黛絲探案」系列,三部獨立作品,不但獲得愛倫坡、安東尼、夏姆斯、阿嘉莎等推理大獎,此外在羅曼史、主流文學圈均獲得肯定,包括浪漫時代女性偵探成就獎、馬里蘭作家獎、首屆巴爾的摩市文學獎等殊榮。目前定居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。

 

《貝塞尼家的姊妹》是她第三部獨立作品,甫上市即攻佔全美暢銷排行榜,包括紐約時報、邦諾書店、獨立書商協會、出版者週刊和華盛頓郵報等,並獲得2007年鵝毛筆獎「偵探、懸疑、驚悚類」大獎,以及2007史全德評審獎「年度最佳小說」大獎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ok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